查看原文
其他

域外 | Argumentation, Vol. 34 Iss. 2

域外编辑部 法理杂志 2021-10-28





Argumentation

Volume 34, Issue 2, June 2020


本期Argumentation共由6篇文章,1篇书评组成。


第一篇文章题为《文化,个人特征和背景如何影响韩国人的人际交往?迈向人际论辩的更全面分析》,本文通过思考文化影响、个体特征以及环境来探索韩国的人际论辩动力学。


第二篇文章题为《“并非毫无根据”这一表达的论证使用和战略功能》,作者证明了“并非毫无根据”的战略潜力在于它暗示已经提供了足够的支持,而这种支持实际上是含蓄的。


第三篇文章题为《协商,问题解决和决策的辩证模型》,本文的目的是研究一些论证的真实例子,这些例子似乎徘徊在审议,问题解决和决策之间的边界上。


第四篇文章题为《为什么图像不能成为论据,但动态图像可能》,本文认为,Peirce的逻辑思想在非正式语境中的实际应用需要人们做出调整,但我们相信它指向了一个视觉论证的动态概念,从长远来看,这个概念将被证明更加丰富。


第五篇文章题为《论证演变:但是怎样的?协调群体行为与推理的共同进化》,本文建立了一个模型。该模型体现了以下主张。首先,论证作为推理“不可见信息”的工具,出现在Oldowan时期。其次,论证使得古人类能够在协作者不可见的情况下解决群体行动的问题,最终使论证实践变得稳定。考古学上的发现也被用来作为证明这些观点。最后,我概述了实践理性概念在我的模型中的变化。


第六篇文章题为《论证中的确定描述:以盖梯尔的十枚硬币为例》,本文使用爱德蒙德·盖梯尔的“十枚硬币”假想场景来说明使用确定描述时的一些论证错误。


第七篇书评旨在通过书评形式讨论孟子的论证问题,重点是杨海文最新出版的专着《孟子世界》。


【Articles

6 essays


01 


How do Culture, Individual Traits, and Context Influence Koreans’ Interpersonal Arguing? Toward a Mor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Interpersonal Arguing

文化,个人特征和背景如何影响韩国人的人际交往?迈向对人际论辩的更全面分析

Youllee Kim, Sungeun Chung & Dale Hample

摘要:本文通过思考文化影响、个体特征以及环境来探索韩国的人际争论动力学。在一项针对美国人和韩国人关于论辩方位基本测量的跨文化研究中,显示几个有趣的不同点,同时也伴随有很大的相似性。韩国人对冲突的评价比美国人更加积极,尽管他们也更担心冲突的人际关系后果。通过韩国的例子,我们提出了六个不同点。研究2发现,权力距离方位对于韩国人的论辩动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个体文化层面价值。当权力距离方位被控制时,论辩另一方的社会地位与韩国人采取避免或积极论辩但不避免语言侵犯性的动机显著相关。本文突出了在跨文化研究中考虑环境以及个体因素的重要性。



02


Argumentative Use and Strategic Function of the Expression ‘Not for Nothing’

“并非毫无根据”这一表达的论证使用和战略功能

Henrike Jansen & Francisca Snoeck Henkemans

摘要:在英语沟通中,不难发现将“并非毫无根据”这个短语用于论证的情况。此表达既可以出现在论据中,也可以出现在观点立场中。在这一章中,本文通过将“并非毫无根据”这一表达视作为一种战略布局的表现手段从而从论证和修辞方面来分析它。本文研究在什么条件下包含“并非毫无根据”的命题可以作为一个立场,一个论据或这两者都不是。本文还将检查此表达通常与哪种立场(描述性的,评价性的或规定性的)和哪种论证方案(表征性的,因果性的或比较性的)共存。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在论证中使用“并非毫无根据”的作用和效果。最后,我们证明了“并非毫无根据”的战略潜力在于它暗示已经提供了足够的支持,而这种支持实际上是含蓄的。



03


Dialectical Models of Deliberation, Problem Solving and Decision Making

审议,问题解决和决策的辩证模型

Douglas Walton, Alice Toniolo & Timothy J. Norman

摘要:Hamblin区分形式辩证法和描述性辩证法。审议对话的形式规范模型已被强烈地强调为计算机科学中的论证框架。但是,使这种审议模型适用于真实的自然语言示例时,描述性方面需要做更多的跨学科工作。在计算机科学中构建的新的审议对话的形式和计算模型似乎与一些已经存在且非常完善的计算技术(例如问题解决和决策制定)紧密相关,但是辩证性论证是否或如何有助于支持这些系统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本文的目的是研究一些论证的真实例子,这些例子似乎徘徊在审议、问题解决和决策之间的边界上。



04


Why Images Cannot be Arguments, But Moving Ones Might

为什么图像不能成为论据,但动态图像可能

Marc Champagne & Ahti-Veikko Pietarinen

摘要:有些人认为图像可以作为论据。图片可以提高个人前提的可接受性。然而,我们担心的是,图像的静态特性会阻止它们发挥真正的论证作用。为了说明这点,我们要提请大家注意一个难题。视觉论证的结论要么是显性的,要么是隐性的。如果一个视觉论证包含了它的(明确的)结论,那么这个结论必须与前提区分开来,否则这个论证将构成循环论证。如果一个视觉论证不包括它的(隐含的)结论,那么展示的前提必须根据一些可论证的基本原理,许可那个特定的结论,而不是相反的结论。我们展示了文献中的主要例证是如何无法摆脱这种困境的。从C. S. Peirce的图形逻辑中获得灵感,我们建议图像可以被操纵(删除、拖放、复制等),从而克服这种困境。图解推理可以一步一步地从一个初始的视觉布局到一个结论——从而提供了一个有原则的基本原理来阻止相反的结论——并且这个正确结论的视觉描述可以在时间之后出现——从而将结论从前提中区分出来。尽管Peirce的逻辑思想在非正式语境中的实际应用需要人们做出调整,但我们相信它指向了一个视觉论证的动态概念,从长远来看,这个概念将被证明更加丰富。



05


Argumentation Evolved: But How? Coevolution of Coordinated Group Behavior and Reasoning

论证演化:但是怎样进行的?协调群体行为与推理的共同进化

Fabian Seitz

摘要:实践理性是哲学的兴趣中心,关于实践理性的认知基础的演化解释存在很大争议。除了Mercier和Sperber的论证理论,一个基本要素——我们的说理能力——却很少被研究到。

我讨论了他们的观点,并认为此处存在空白:它不能将论证的起源解释为一系列揭示“具有基线能力的古人类如何变为有成熟的论证能力者”的细微步骤。我认为,推理与协调行为的能力是共同发展的。之后,基于“利基构建理论”,我建立了一个模型。该模型体现了以下主张。首先,论证作为推理“不可见信息”的工具,出现在奥尔德沃文化时期。其次,论证使得古人类能够在协作者不可见的情况下解决群体行动的问题,最终使论证实践变得稳定。考古学上的发现也被用来作为证明这些观点。最后,我概述了实践理性概念在我的模型中的变化。



06


Definite Descriptions in Argument: Gettier’s Ten-Coins Example

论证中的确定描述:以盖梯尔的十枚硬币为例

Yussif  Yakubu

摘要:本文使用爱德蒙德·盖梯尔的“十枚硬币”假想场景来说明使用确定描述时的一些论证错误。盖梯尔问题(对于现代认识论至关重要)首先是一个论证,在这里盖梯尔(《分析》23(6):121–123,1963年)构造了一种与认识论中广泛持有的观点相反的证明。尽管该案例的认识论主张在概念上被广泛分析,但盖梯尔在该案例中建立的其他哲学学科(例如语言、逻辑和论证的分析哲学)的策略和工具却很少受到关注。这项工作从认识论的内容中提取出来,并验证了盖梯尔对所涉及的确定描述的处理方式,以及该处理方式如何影响其论证的说服力。



【Book Review】

1 Essays


01 


Argumentation in Mencius: A Philosophical Commentary on Haiwen Yang’s The World of Mencius

孟子的论证:对杨海文的《孟子世界》的哲学评论

Zezhen Niu & Shuhong Zheng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书评形式讨论孟子的论证问题,重点是杨海文最新出版的专着《孟子世界》。与许多学者倾向于从逻辑辩论的角度看待孟子著作中的论点不同,杨致远试图将孟子嵌入他的社交网络,以重建活在孟子历史文本中的“生动”和“真实”的孟子。杨的叙事的特点是强调孟子两种思想路线之间的相互作用,即“道德唯心主义”和“文化整合”。与杨的对孟子的解释相一致,我们对杨和孟子的阅读侧重于孟子论证产生的解释环境,因此,与孟子的口才及其论据有关的政治意义和人文关怀将得到特别呈现




译者

徐 辉,周月阳,郭东城,罗嘉敏,王小米,陈舒民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法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


校对

张峰铭,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法学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



域外栏目每周三固定与大家相见


-推荐阅读-


《法理——法哲学、法学方法论与人工智能》杂志最新稿约

学界 | 重要期刊法理论文刊载情况报告(9-12月·法学类C扩)

思享|吕玉赞:如何寻找“裁判理由”?

域外 | Philosophy & Public Affairs, Vol. 48 Iss. 1-2 

思享|王凌皞:法律教义学是否存在?

思享|刘叶深:权利真的可以优先于社会总体功利吗?

论文写作与发表|蒋寅:如何更有效地看书和学习理论?

选粹 | 比亚内·梅尔克维克 著 景欣 译:为什么学习法哲学?

论文写作与发表|贺欣:什么是概念?什么是命题?

思享|冯威:法律体系如何可能?

思享|朱明哲:马建忠的法学跨国旅行


选粹|思享|域外|写作|学界

欢迎关注法理杂志

赐稿邮箱

ratiojuriswechat@126.com


法理杂志官方“有赞”书籍商铺

长按识别二维码

挑选精品好书

微信责任编辑 | 关依琳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